Sony XPERIA Z3+ 說明會,展示更多 Z3+ 技術實力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6 月 10 日 | 分類 Android , Android 手機 , 手機
z3tcover

初見到 Z3+,相信大家心裡都有同樣的疑問:「除了 Snapdragon 810 跟 Capless 防水外,到底跟 Z3 有什麼不同?」台灣 Sony Mobile 為了解答大家心中的疑惑,特別從日本總部請來四位 Z3+ 的開發人員,花整個下午的時間,仔細跟媒體說明 Z3+ 到底有什麼不同,展現 Sony Mobile 對台灣市場的重視程度。



(首圖中四位由左到右分別為田代勇輔先生、高野浩司先生、新田岳先生、黃奕捷先生)

Z 系列代表的終極體驗

Sony Mobile 台灣特別請來四位東京總部的開發人員,跟台灣消費者溝通 Z3+ 的設計理念與獨特之處,讓消費者更清楚,除了規格面的升級外,Z3+ 的設計當中還蘊藏了許多過人之處。而今天的技術說明會,也分別從設計、聲音、相機和螢幕四個層面,說明 Z3+ 的特點。

全平衡設計之美-主擔當 新田岳

先從外觀與機構看起,Z3+ 和 Z3 在設計上的不同,除了更輕薄的機身外,還有新一代的 Capless 無蓋防水技術,負責 Z3+ 開發專案的新田岳先生,也和我們分享了 Z3+ 的設計精神。

第一個要提到的,當然是旗艦系列產品的 OmniBlance 全平衡設計,新田先生也向在場媒體說明,所謂的全平衡設計,第一是在外觀上,不管從什麼角度看,看到的都是一樣的美感,不會有突出的鏡頭、多餘的按鍵、不必要的線條,充滿對稱與和諧的美感。除了外觀設計外,全平衡設計還有一個特色是來自於「使用體驗」的平衡。也就是說不會有相機特別強或是娛樂體驗特別強,或是其他功能的特別強化,而是追求一致的頂級體驗,將所有能讓使用者體驗到的功能都最佳化,提供終極的使用者體驗。

z3t5

▲會中新田先生也提供數據表示,Z3+ 是 Z 系列機種中最輕薄的設計。

為了滿足「無限小型化」的 Sony DNA,Z3 + 從機身到零組件的設計都是一時之選,在追求更輕更小體積的同時,仍然保有優異的效能表現,這才是全平衡設計的精髓所在。

z3t6

▲新田先生表示,Z 系列追求的是讓機身內的元件越來越小,各個元件之間的空間越來越少,藉此達到輕量化與薄型化的目標。

舉例來說,讓所有輕薄手機頭痛不已的相機模組,在 Z3+ 上透過背蓋鑲嵌的方式,讓鏡頭不會突出,如此一來便可在不犧牲機身厚度的前提下,達成完整服貼的設計。新加入的 Capless USB 設計,也是 Z3+ 上的重大突破,除了防水塗層外,在考量到使用者便利性,以及過去防水蓋造成的使用問題後,新一代的 Capless USB 在機身內部也做了特殊防水設計,讓水份在正常使用情形下,不會滲入機身內部。不過針對這個部份,Sony Mobile 也特別強調,正因為 Capless 的方便,使用者在充電時最好也能注意一下 USB 孔內是否還有未乾的水份,如果手機有淋到雨或下過水,雖然 Z3+ 在偵測到 USB 孔內有水份的時候是無法充電的,但最好還是確認完全擦乾後,再進行充電。

z3t7

▲圖中紅色的部份就是特別設計的防水圈,讓水份無法進入機身內部。

全方位的相機功能-相機開發 高野浩司

在相機部份,結合 Sony 自有的相機部門,不斷在手機上開發出令人驚艷的功能,在結合了 G 鏡頭、Bionz 技術後,新一代的 Z3+ 上也開發出更全方位的相機功能。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同步搭載 ExmorR for Mobile 感光元件的 500 萬畫素前相機,25 mm 廣角鏡頭不但讓自拍更方便,結合全新開發的人像風格與 AR 遮罩功能,提供更多拍照樂趣。

z3t9

▲結合 Sony 自家相機技術並且更上層樓的 Z3+,提供更多元的拍照體驗。

說到手機拍照,一定要提到的當然還有防手震效果,在輕型化的設計下,其實手機拍照的穩定性與一般相機還是有些許的差異,也因此高野先生特別展示一段用 Z3+ 的相機與其他品牌手機錄影時的差異,可以很明顯的從影片中看出, Z3+ 在智慧防手震功能的加持之下,在行進中也能保持前景與背景的穩定與清晰。

z3t12

▲在現場看影片時可以很清楚看出穩定度與清淅度的差異。

而更進化的智慧場景模式(Superior Auto)則是讓場景判斷更精確,即時動態調校各種設定與數值,輕輕鬆鬆就能拍出好照片。尤其是新增的美食模式,還能因為被攝物的不同,調整顏色、飽和度的設定,讓食物看起來更美味。

z3t10

▲智慧場景模式可以準確判斷更多不同場景。

現場我們也提出疑問,過去一向因軟體更新讓舊機也能使用新功能,被消費者讚譽有加的 Sony,這次更新在 Z3+ 上的多種照相應用,是否會提供更新給 Z3 甚至 Z2 等機型使用?對此高野先生表示,這次新增的功能都有因應 Z3+ 照相規格的提升而最佳化,目前已在規劃將這些照相應用開放給其他機種更新使用,但由於硬體規格的不同,詳細的時間目前仍無法確定。

z3t15

▲高野先生也表示,目前已有計劃將新增的拍照功能開放更新給其他機種使用。

z3t13

▲Z3+ 另一個新增應用是當使用者在高亮度物體旁拍照時,相機會自動利用拍攝二至三張照片,透過 HDR 功能合成為一張臉孔與旁邊物體都清楚的照片。

頂級聲音饗宴-音效開發 田代勇輔

從 Walkman 手機開始,Sony 的手機產品就跟音樂脫不了關係,而近年來致力於 Hi-Res Audio 高解析音樂推廣的 Sony,也在 Z3+ 當中加入了更多提升音效表現的元素。包括 DSEE HX 高傳真數位音質還原技術、Hi-Res Audio 類比傳輸、LDAC 無線高品質傳輸技術與自動耳機偵測功能等,確保使用者在使用手機聆聽音樂時,能享受最清晰細緻的聽覺體驗。

z3t1

▲從 Z3 開始導入的 Hi-Res 高解析音樂支援,到了 Z3+ 更支援從 3.5mm 耳機孔輸出 192kHz 音質。耳機偵測的部份也從手動升級為自動偵測。

z3t3

▲音樂檔名加上 HR 圖示,代表該檔案是 Hi-Res 格式音樂。

z3t4

▲過去在 Z3 就已加入的耳機偵測功能,原本只能使用固定幾款 Sony 自家耳機,現在已經可以透過偵測耳內震動與阻抗,不限廠牌型號,自動調整最適合耳機的音效。

z3t2

▲新加入的 LDAC 傳輸技術,透過獨特的資料打包與傳輸方式,提供比傳統藍牙高出三倍的傳輸效率,提供更優異的音質表現。

更真實的視覺體驗-螢幕開發 黃奕捷(Jeremy Huang)

首先,Jeremy 真的是從東京總部請來的,因為雙親都是台灣人的關係,這次的說明會也是唯一全程使用中文介紹的開發人員。同樣結合自家技術,將運用在電視上的 Bravia 技術導入手機螢幕,透過 TRILUMINOS for mobile 原色顯示技術,提供更廣的色域表現,讓風景與物品色彩更鮮艷的同時,也透過 X-Reality fo mobile 技術,讓膚色不會因此失真,還原最真實的色彩表現。

z3t16
z3t17

▲在導入 Bravia 顯示技術後,提供 Z3+ 更鮮艷銳利的螢幕表現。當偵測畫面中有人像時,還能自動調整顯示模式,還原真實的色彩。

Jeremy 表示,Z3+ 除了畫面顯示效果提升外,亮度也是歷代 Z 系列機種中最亮的,而在搭載 Live Colour LED 與 X-Reality for mobile 技術後,即使在強光下,也能依照照片顯示內容,自動調整各個畫素的對比度,讓亮處不過曝,暗處更清淅。

z3t19

▲透過獨立螢幕畫素調整,讓照片的每個細節都能完整呈現。

另外特別要提到的,是這次在 Z3+ 中搭載的 Memory on display 技術,透過 Memory on display 可以即時儲存顯色記憶,當顯示照片或其他靜態內容時,可以不耗電變換顯示,在不影響亮度與顯非對比的同時,還能提供更好的電池續航力表現。

z3t20

▲新的 Memory on display 技術,將顯色內容儲存在螢幕記憶當中,提供同樣優異的畫面表現,還能更節省耗能,提高電池續航能力。

在螢幕方面,最後要提供的則是 Wet Tracking 功能,身在多雨的島國氣候當中,我們經常需要面對用濕手觸控手機的情況,針對防水與氣候特性開發的 Wet Tracking 技術,讓使用者就算在螢幕上有水的情況下,依然可以準確靈魂的操作手機。

z3t21

▲獨家的 Wet Tracking 技術,在有水的情況依然能精準操作手機。

總結

台灣 Sony Mobile 少見的將日本原廠開發人員邀請來台,直接與媒體面對面溝通 Z3+ 這款新旗艦的特色,透過分區體驗解說的方式,讓我們真正可以深入瞭解為什 Z3+ 會是這個時間點裡,最頂級的 Sony Mobile 產品。而面對現場媒體的提問,針對 Snapdragon 810 的過熱問題,主擔當新田先生也表示,確實 Snapdragon 810 存在著操作溫度的顧慮,而 Sony Mobile 則是透過在不同使用情境下(遊戲、上網、聽音樂)精準控制處理器的時脈、運作核心數等方式,在不犧牲效能表現的前提下,妥善控制長時間使用帶來的溫度影響。

今天的技術體驗過程中,我們可以發現 Z3+ 就像是整個 Sony 的縮影,集旗下頂級技術、硬體規格於一身的 Z3+,就像是現時 Sony 全公司技術力與設計實力的展現,每一處設計、每一個功能,都讓人驚艷。

新報特派員 連 Demo 用的筆電都是 VAIO 報導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Blake

Blake

機器人三法則:
一、機器人不得傷害人類,或因不作為使人類受到傷害
二、除非違背第一法則,機器人必須服從人類的命令
三、在不違背第一及第二法則下,機器人必須保護自己

可惜的是,科技始終來自於人性,會傷害人類的,只有人類而已。
Blake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