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ye Orbit 的追蹤技術綜合了影像、差分 GPS 等多種感測技術。
進入 2016 年以來,從 CES 開始,消費級無人機在視覺追蹤和避障方面有了不少進展,DJI 新發表的精靈 4 也加入了該功能。然而不論追蹤還是避障,單純靠視覺演算法是不夠的,結合多種感測器才能達到比較好的效果。Skye Intelligence(斯凱智能)的 Orbit 無人機最近在 Kickstarter 群眾募資,他們的追蹤技術就綜合了影像、GPS、紅外線等多種感測技術。
(Source:Kickstarter/Skye)
Orbit 主打運動跟拍,追蹤時需要使用者在手腕上佩戴一個類似於手錶的追蹤器,裡面有通訊模組和差分 GPS,Orbit 機身上有對地的紅外高度感測器和鏡頭。Orbit 的追蹤技術,綜合了鏡頭的影像分析,飛機與追蹤器的位置、速度資訊,判斷並控制飛機對訊號發射器進行追蹤。
Skye 技術長桂小琰告訴《36Kr》,Obit 的飛控完全由 Skye 自主研發,追蹤距離可以設定 5 到 20m 範圍,使用的差分 GPS 精度可以達到 0.3m。然後再經過和影像辨識技術以及 SGIT 追蹤技術的融合可以將追蹤精度控制在 0.1m。
(Source:Kickstarter/Skye)
多感測器追蹤技術相比於單純影像追蹤的優勢,桂小琰介紹,有幾個方面。首先更多樣,除了能夠在身後跟飛,當人朝向飛機運動的時候,Orbit 也能很好的進行追蹤。其次,知道飛機和訊號發射器的相對和絕對速度,也可以更好地進行控制。還有就是基於影像辨識如果人和背景顏色反差很小就難以判斷,但 Orbit 可以知道人的大概位置,快速收斂到影像中的一小片區域對人進行再搜索和辨識。
雖然能夠實現追蹤,Orbit 並沒有增加避障功能。避障也是一個需要多感測器融合的技術,目前也沒有比較成熟的方案,DJI 的精靈 4 實現了前向避障。Aerotenna 研發了全向避障微波雷達,但只適用於工業級無人機,還沒有實際應用案例。
(Source:YouTube/Skye Intelligence)
Orbit 的機身一眼看上去,有點像之前很火紅,但是跳票的 Lily 無人機。關於外觀問題,桂小琰表示,Skye 從 2015 年 2 月就有了該想法,Orbit 比 Lily 更靈動和人性化。
其它方面,Orbit 採用手機操控,單軸雲台上搭載 1080p 鏡頭,720p 影像傳輸。飛機續航 22 分鐘,追蹤器續航 3 小時,最大追蹤速度 25km/h。App 內可以直接編輯拍攝的影片、增加濾鏡等,並一鍵分享。
Skye 2015 年 2 月成立於西安,目前團隊有 80 多人,技術團隊多有中國海外背景,之前從事無人機相關技術。團隊此前曾獲得一輪數百萬天使投資,以及一輪千萬級的 PreA 輪融資。
在航拍市場的日趨激烈的情況下,不少消費級無人機廠商開始主打運動無人機這個市場。產品綜合性能難以突出的情況下,集中力量突破單點也是個有益的嘗試思路。
(本文由 36Kr 授權轉載;首圖來源:Kickstarter/Skye)
延伸閱讀:
36Kr
更多關於 36Kr 的文章 (所有文章)
- 不看臉只憑聲音?《Rolltape》App 主打社群語音通訊 - 2016-04-26
- 穿戴式硬體商 Zepp 發表足球感測器,搭配《北看台》錄製業餘比賽 - 2016-04-21
- YouTube 推全景直播服務,Coachella 音樂節上首次亮相 - 2016-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