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ogle Play 書報攤終於在台灣上市,它值得讓讀者和出版商等了兩年嗎?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07 月 18 日 | 分類 APP , Google , 網路
0717-google-play-neesstand-1-624x408

Google 在 2013 年推出的「Google Play 書報攤」(Newsstand),在隔將近 2 年後,終於在 16 日登入台灣,目標是以一站式的平台,滿足行動閱讀需求。登入台灣的重點不只是使用者可以在 Google Play 和 Apple Store 裡面下載該 APP,而是結合 40 家以上的台灣內容出版商,提供在地內容,台灣更是「Google Play 書報攤」在華文市場的首發國家。



在發布的記者會上,Google 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以及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理事長石木標都在檢討,「何以使用者滑手機的時間都不是在閱讀?

我們花了大把的時間和金錢在滑手機這件事情上,但花最多時間閱讀的書叫做「臉書」,花最多金錢購買的寶貝叫做「虛寶」,有沒有可能有一個介面設計良好、付費機制輕鬆、與內容供應商拆帳方式合理的閱讀平台,讓人們在滑手機時可以享受閱讀的樂趣以及知識帶來的滿足感,同時讓文化出版業更加興盛?

Google 即是秉持者這個想法出發,簡立峰甚至說,「Google Play 書報攤」對Google 而言,文化發展的意義大過於營收。

0717-google play neesstand-2

▲ Google 台灣相當重視「Google Play 書報攤」在台灣上市的活動,直指其富有文化意義。左七起由左至右:文化部人文及出版司王淑芳司長、Google台灣董事總經理簡立峰、台灣數位出版聯盟石木標理事長、Google亞太區平面策略夥伴發展經理 Yoichi Sato 與其團隊,再加上個家內容出版商合作夥版皆到場。圖片:3C新報攝。

 

給使用者:多元新聞內容、電腦推薦好讀物

「Google Play 書報攤」跟社群新聞雜誌 Flipboard 有些類似,是一個聚合了眾多報章雜誌、出版商、網路新聞、個人部落客的一站式閱讀平台,希望帶給使用者一致且完整的閱讀體驗,Google 還會利用machine learing 的方式,以使用者過去的閱讀習慣推薦更多適合的文章,或將文章編排在比較前面的位置,打造個人化閱讀。

上市之前已經與台灣 40 家以上的內容出版商合作,即時新聞和深度新聞皆有,類型也相當管泛,包括新聞類的聯合新聞網、蘋果日報、新頭殼,也有深度報導或主題性的雜誌如天下雜誌、康健雜誌、設計採買誌、GQ Taiwan,簡立峰說,第一波內容是跟台灣新聞媒體合作,第二波會跟個人出版或部落客合作。

「Google Play 書報攤」與 Google 原有的「Google新聞」、「Google 圖書」的差別在於內容的豐富度,還有就是電子書一般的介面。

 

給出版商:多重曝光、推廣訂閱賺錢

對於使用者來說同時間可以有更好的閱讀經驗,對於內容提供者又有什麼好處呢?Google 強調,「Google Play 書報攤」的優勢在於全球化、技術能力強、未來會預裝到所有 Android 裝置上,意味著下載數會很高,有助於內容提供者更有效率的把內容推廣出去。

得到閱讀量的同時,Google 也給予內容出版商很大的控制權,讓他們還能得到收入。像是內容出版商可以決定要在文章裡嵌入多少廣告、廣告顯示型式,而廣告收入會全數歸給內容出版商;另外對於想要經營自家閱讀網站的內容出版商,也能以 RSS管理,決定要把多少比例的內容放到「Google Play 書報攤」;要採用付費訂閱的內容出版商,則可以透過 Google Play 付費機制,而且現在透過全台五大電信的電信都可以支付 Google Play 上的消費,簡便的付款方式有助於刺激訂閱,以過去資料來看,下載 「Google Play 書報攤」的使用者對於付費也有較高的意願。

聽起來對出版商有利,但「Google Play 書報攤」的流量無法計入 Domain 下的流量,很可能影響到一個內容出版商的價值;而且內容出版商究竟是該經營自家平台,還是該把資產也放到這類內容聚合平台以求取曝光,還沒個定論。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在行動裝置浪潮下,紙本書籍、報刊雜誌賣得不好,紛紛轉向數位化,甚至連香港《壹週刊》都計畫不印實體書改走數位出版。

人們不是不閱讀,而是閱讀的載具改變了。簡立峰說「Google Play 書報攤」不怕 Apple News、Flipboard,抑或是 Facebook 推出的 Instant Articles,因為要把內容消費這塊餅做大,要把使用者的閱讀習慣培養起來。

 

延伸閱讀

(首圖來源:3C新報攝)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呂 紹玉

我希望可以靠人性、靠政治、靠公民力量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但更快的方法,似乎是靠科技。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