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icWatch 緞金版智慧錶獲蘋果 MFi 認證,可與 iPhone 互通

作者 | 發布日期 2015 年 12 月 11 日 | 分類 Android , 時尚 , 穿戴式裝置
ticwatch-satin-gold-554005342020925768-part-img-top

在發表半年銷量過 6 萬只之後,出門問問又推出了其智慧型手錶 TicWatch 緞金版。



新推出的 TicWatch 緞金版,出門問問在原產品基礎上加了個玫瑰金色迎合消費者,乍看之下就像是為年底衝績效而生的「新瓶裝舊酒」。不過,仔細看介紹才得知,緞金版的 Ticwatch 獲得了蘋果(Apple)的 MFi(Made For iPhone)認證。

這意味著什麼呢?從產品角度上,它可以配對 iPhone,透過出門問問的語音互動在手錶上實現來電提醒、撥號、檢查心率、叫車、翻譯等功能。而之前基於 Android 系統的 Android Wear 是無法連結 iPhone 的,直到 3 個月前蘋果透過允許 Google 在 Apple Store 上發布《Android Wear》App 的方式才使兩者互通。

不過即使如此,Android 手錶若想使用經典藍牙方式進行資料傳輸、相容 iOS,必須通過 MFi 許可才行,這就是 Ticwatch 拿到認證的意義所在。而蘋果公司對 MFi 認證的考核頗為嚴格,產品技術細節、設計包裝、製造工藝皆有標準,這也是之前小米上線獲得 MFi 認證的 Lighting 傳輸線時引來一些討論的原因。

ticwatch-satin-gold-554005342020925768-part

 

另外有一項問題是,《Android Wea》App 因內含 Google App 而並未推出中國版,但出門問問在拿到Google 的 C 輪融資同時,也在某種程度上使得 Ticwear(出門問問的 Android 手錶系統)成為了 Android Wear 進入中國的替代品。目前 Ticwear 有 10 萬使用者,但 Ticwatch 銷量只有 6 萬,由此可粗略推算有 4 萬左右使用者在 MOTO 360 上刷入了 Ticwear OS。

故而,蘋果將 MFi 授予 Google 重金投資的出門問問,也可謂之「心胸開闊」了,未來 Android Wear 也將更多的支援 iOS。另據悉,本月底 Ticwatch 緞金版還將加入支付寶功能、運動 App 以及離線音樂播放。

技客使用者讀到這裡請注意,Ticwatch 正常情況下只能收取《WeChat》提醒而不能在手錶上回覆,不過若在 Android 版 App 中開啟 Android Wear 相容模式,則可以透過與 Google 服務框架相容的藍牙通訊協議 MMS 傳送 Node API,實作《WeChat》回覆功能。不過 iOS 版本還不能實現在手錶上回覆《WeChat》。

 

至於其所支援的功能,可參照下圖:

ticwatch-satin-gold-features-on-android-mobile-and-iphone-49415126668305683

 

最後,出門問問 CEO 李志飛還公布了一系列比較有趣的數據,包括:

  • Ticwear 使用人量達到 10 萬,其中男女比例 8:2,使用者以雙魚、巨蟹、天蠍為主的水象星座最多,核心購買人群 25 至 29 歲。
  • 後台檢測到:全中國 661 個城市中的 432 個城市都有人在使用 Ticwear,海外城市則超過 100 個,但其中不少是由於使用者旅遊而造成的。
  • Ticwear 每天被「你好問問」語音喚醒 61,116 次,產生 36,762 個問題,觸發 70 個不同的問題分類,其中最多的語音搜尋和互動包括「附近的 ATM 在哪」、「打電話給親愛的」以及「今天天氣怎麼樣」。另外出行也是使用者提出最多的指令,「我要打車去機場」 的指令每天有 359 次。
  • 下午 5 點至 7 點、晚上 8 點至 9 點是語音搜尋的高峰時段,可能是年輕人「晚上更活躍」。

 

緞金版 Ticwatch 已於今(2015)年 11 月 17 日上線群眾募資,群募金額至今達人民幣 500 萬元。該產品分為黑耀金和流光金兩種配色,黑耀金(皮帶版)定價為人民幣 1,199 元,流光金(鋼帶版)定價為人民幣 1,399 元,將於 12 月 12 日在其天貓旗艦店正式發貨。

 

(本文由《36Kr》授權轉載)

延伸閱讀

如果你喜歡我們的分享和文章,請幫我們按個讚

36Kr

36氪(36Kr.com)是中國領先的科技新媒體,報導最新的網路科技新聞以及最有潛力的網路創業企業。36氪的目標是,通過對網路行業及最新創業企業的關注,為中文網際網路讀者提供一個最佳的瞭解網路產業當下與未來的科技媒體。

發表迴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