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手機發展已經來到瓶頸,市場對科技大廠的下一步有諸多揣測,《經濟學人》認為,將使用者帶入身歷其境 3D 世界的虛擬實境 (VR) 頭帶式裝置,實現看全景電影、擬真旅遊的夢想,就是科技大廠正在布局的產品之一。
VR 技術在 1990 年代曾經轟動一時,直到人們理解當時科技的極限後,才不再炒作這個議題,15 年後再度襲捲重來,但這次應該是玩真的。《經濟學人》報導指出,Facebook、Sony、HTC 明年最令人期盼的消費性科技產品將是虛擬實境 (VR) 頭盔,而這技術關卡到底是甚麼,真的能夠被解決嗎。
2014 年被 Facebook 以 20 億美元買下的 VR 技術新創公司 Oculus 形容 VR 是「破解人的感官系統」,這些公司專注打造的感官系統是人類最仰賴的視覺。
人類有立體視覺,可以感知眼睛所接收到的影像之間細微差異創造出深度,而 VR 頭盔就是利用這個原理,上面有兩個小螢幕讓雙眼使用,只要仔細轉換眼睛接收的影像,就可說服使用者的大腦,讓他們感覺正在看的是 3D 影像,而不是平面的。
另外一個技術是讓影像有環繞的感覺,現在的 VR 頭盔配備有像智慧手機使用的微小感測器,加速器,陀螺儀之類,可以持續追蹤使用者頭部的移動,當使用者往上看,電腦就會更新螢幕的畫面,但是這些感測器一秒必須更新數十次,錯誤就會快速累積。
所以頭盔會有 LED,讓安裝在房間別處的照相機,追蹤頭盔和校正累積在嵌入式感測器中的誤差,同時也讓電腦追蹤使用者的身體,並允許手持控制器讓使用者操作,創造在虛擬世界裡行走的感覺。
理論上聽起來都很簡單,但是要打造一個可以使用的頭盔,就得突破當前技術的限制。因為 VR 要能運作,虛擬視覺必須運作的非常順暢,因為人類對視覺不一致非常敏感,只要小小的影像遲滯就會感到暈眩,所以影像更新速度必須非常快,而這需要非常高階的電腦硬體能力,每秒至少可以產生 90 格以上的動畫,一般電視或大多數的影音遊戲每秒只有 30 格。
且追蹤使用者頭部移動的感測器必須即時跟電腦溝通,如果稍有延遲就會造成另人不舒服的拖拉感。雖然技術上有難度,但現在這些工程師們都相信問題都會被解決,未來幾個月等到產品上市,他們就會知道自己是對的還是錯的。
延伸閱讀
更多關於 黃 嬿 的文章 (所有文章)
- 線上溝通的藝術,簡訊加上不同標點符號「誠意」差很大 - 2015-12-14
- 手機上癮成通病,人們平均每 6.5 分鐘就想來滑一下 - 2015-12-14
- Netflix 為何成功?調查:與其看盜版,人們更想使用合法平台 - 2015-12-10